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仰山禅师曹溪因赠 唐 · 张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曹溪松下路,猿鸟重相亲。
四海求玄理,千峰绕定身。
异花天上堕,灵草雪中春。
自惜经行处,焚香礼旧真。
上元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 唐末 · 章碣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建元看别(一作列)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
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
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
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
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 唐 · 公乘亿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盖闻妙谛惟元。
不可以一理测。
真筌至奥。
不可以诸相求。
随万物而泯色空。
而不生不灭。
超三界而越尘垢。
故无去无来。
此乃不思议者。
其惟西方释迦牟尼佛之谓乎。
伏自教传西域
化被中原。
汉明推入梦之祥。
梁武显施身之愿。
语其大也。
外不见须弥之广。
言其小也。
内不知芥子之微。
斯乃梵玺裒然。
代代相付。
肇自摩诃迦叶。
迄于帅子尊者。
统为二十三代。
而后达摩多罗降于汉土。
至能秀分之为七。
而后苞披叶附。
派别脉分。
真宗不泯不灭者。
则我大觉大师固有系焉。
和尚姓孔
字存奖
家本邹鲁。
即阙里之裔孙也。
乃祖乃父。
因官隶于蓟门
历祀既深。
籍同编人。
和尚以无量劫中。
修菩萨行。
及兹降世。
岂同凡伦。
当衣采之妙龄。
蓄披缁之大志。
未踰七岁。
即悟三乘。
启白所亲。
恳求剃落。
遂于蓟三河县盘山甘泉院依止禅大德晓方。
乃亲承杖履。
就侍瓶盂。
启顾全身。
惟思半偈。
大中五年
伏遇卢龙军节度使张公奏置坛场。
和尚是时戒相方具。
而后大中九年
再遇侍中张公重起戒坛涿郡
请和尚以六踰星纪。
三统讲筵
宣金石之微言。
示玉毫之真相。
三千大千之世界。
靡不瞻依。
十一十二之因缘。
竟无凝滞。
禅大德元公者。
临济大师也。
和尚一申礼谒。
得奉指归。
黄檗之真筌。
授白云之秘诀。
所为醍醐味爽。
乍灌顶以皆醒。
薝卜花香。
才经手而分馥。
一旦旋辞旧刹。
愿历诸方。
西自京华。
南经水国。
至于攀萝冒险。
蹈石眠云。
吴会兴废之都。
尽梁武庄严之地。
无不追穷圣迹。
探讨朝宗。
后过钟陵
伏遇仰山大师方开法宇。
大启禅扃。
赴地主之邀迎。
会天人之供施。
面陈奥义。
众莫能分。
和尚立以剖之。
如刀解物。
仰山目眙击指。
称叹再三。
遽闻临济大师巳受满相蒋公之
才凝省侍。
飞锡而遽及中条。
寻获参随。
置杯而将渡白马。
当道先太尉中令何公。
专发使人。
迎请临济大师
和尚翼从一行。
不信宿而至于府下。
而乃止于观音寺西禅院
而得簪裾继踵。
道俗连肩。
曾未期年。
是至迁化。
盖和尚服勤道至。
展敬情深。
无乖灵堵之仪。
克尽荼毗之礼云。
乾符二年
幽州节度押两蕃副使检校秘书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董廓及幽州临坛律大德沙门僧惟信并涿州石经寺监寺大德宏屿等。
咸欲指陈盘岭。
祈请北归。
和尚欲徇偫情。
将之蓟部。
晨诣衙庭。
启述行迈。
先时中丞韩公之叔曰赞中。
遽闻告云。
抚掌大敬。
乃曰。
南北两地。
有何异也。
魏人何薄。
燕人何厚。
如来之敬。
岂如是耶。
和尚辞不获巳。
许立精舍。
韩公之叔常侍及诸檀信。
鸠集财货。
卜得胜槩。
在于南砖门外。
通衢之左。
成是院也。
有如化成。
将梓俱来。
文石与珷玞荐至。
重廊复道。
翠松青。
四户八窗。
风轻月朗。
和尚乐兹幽致。
用化偫迷。
开解脱门。
演无量法。
能使天花散地。
水月澄空。
常与四众天人。
皆臻法要。
六州士庶。
尽结胜因。
岂谓一念俱尸。
奄从物化。
斯乃文德元年七月十二日也。
享龄五十九。
僧腊四十一。
有亲信弟子藏晖行简。
一以主丧
一以传法。
大德奉先师之遗命。
龙纪元年八月二十二日
于本院焚我真身。
用观法相。
阖城禅律。
继踵争来。
四达簪裾。
连肩悉至。
于是幡花蔽日。
螺呗喧天。
火才发而云自愁。
薪不加而风助势。
三日三夜
号礼如斯
于香烬之中。
得舍利一千馀粒。
诸寺大德。
各各作礼。
分供养焉。
于戏。
雪氎如故。
其仪宛然。
捧一履以徒悲。
仰双林而莫见。
遂建塔于府南贵乡县薰风里。
附于先师之塔志也。
亿到职之初。
曾获瞻礼。
法主大德藏晖。
不以亿才业庸浅。
具闻于我公。
撰斯文。
亿秉笔惕然。
得尽芜鄙。
铭曰。
传如来教。
厥惟大雄。
百千劫外。
方丈室中。
慈悲是念。
色相皆空。
端然不动。
岂染尘蒙。
矫迹三界。
安心四禅。
身虽是假。
道本无边。
璞内有玉。
火中生莲。
传法何处。
随其有缘。
越绝支遁
匡庐远公
高情远致。
迹异心同。
既离邪缚。
肯处凡笼。
松轩竹径
空悲夜风。
我性不动。
我心就然。
果得舍利。
粒粒珠圆。
幡花艳闪。
螺呗交连。
唱偈作礼。
声彻梵天。
宝刹新建。
招提旧踪。
莲芳不见。
葱岭谁逢。
响亮朝磬。
清泠夜钟。
历千万祀。
传我禅宗。
毛仙翁传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毛仙翁者。
名于
字鸿渐
得久视之道。
不知其甲子。
常如三十许人。
其龆容稚姿。
雪肌元发。
若处子焉。
周游湖岭閒。
常以丹石攻疾。
阴功救物。
受其锡者。
不可胜纪。
大中戊寅岁
进士张为
薄游长沙
落魄数载。
以诗酒自得。
不汲汲于随计。
一旦。
值女奴于岳麓山下。
若豪家之青衣焉。
奔而归之。
张遽惑焉。
岁馀。
寖成羸疾。
尪瘠骨立。
待时而已。
毛翁自海陵来。
泊于逆旅。
即张所止也。
请谒之者。
逡巡盈门。
皆曰尊师
十年二十年一届于市。
人仰其惠。
夏日之阴。
冬日之阳也。
蒙其泽者多矣。
顾见张。
悯之曰。
子妖气邪光。
洽遍肌骨。
苟不相值。
殒于旦夕也。
吾有鲍南海丸。
以一粒授为。
于香炉焚之。
郁烈之气。
闻数百步。
张之魅妾。
长号一声。
蹶然而毙。
因共视之。
木偶人也。
心下至足。
肌肉如人。
心上至顶。
犹木偶之状。
众共异之。
弃于江中。
师曰。
此魅逝矣。
子之性命可全。
形骸可保也。
又以丹砂三粒。
其状如黍米。
命张吞之。
旬月之閒。
肌丰力倍。
惫疾都瘳。
师忽告去。
不言所之。
张遂为诗别焉。
其略云。
羸形感神药。
削骨生丰肌。
兰炷飘灵烟。
妖怪立诛夷。
重睹日月光。
何报父母慈。
黄河浊滚滚。
别泪流澌澌。
黄河清有时。
别泪收无期。
自是去别。
莫知所适。
湘江閒至今以为口实。
张后亦南入钓台山
访道而去。
今睹朝彦赠仙翁文集。
果符长沙之事。
裴晋公度牛公僧孺令狐公楚李公程李公宗闵李公绅杨公嗣复杨公于陵王公起元公祯。
当代之贤相也。
白公居易崔公郾郑公尉浣李公益张公仲方沈公传师崔公元略刘公禹锡柳公公绰韩公愈李公翱。
当代之名士也。
望震寰区。
名动海岛。
或师以奉之。
或兄以事之。
皆以师为上清品人也。
或美其登仙出世。
或纪其孺质婴姿。
或异其藏往知来。
或叙其液金水玉。
霞绮交烂。
组绣相宣。
盖元史之盛事也。
自元和洎大中戊子
五十馀年。
容色不改。
信非常人矣。
奇章公独以上升为疑者。
乃拘教守常。
未达神仙之深旨矣。
夫仙之上者。
骨肉升飞。
与天无极。
又九天之上。
无何之乡。
为极阳之都。
神仙之府也。
世之得道者
鍊阴而全阳。
阴滓都尽。
阳华独存。
故能上宾于天。
与道冥合。
黄帝驾龙而腾跃。
子乔控鹤而飞翔。
赤松乘雨而飘飖。
列寇御风而上下。
史昭著。
又何疑焉。
所云胡国胡法。
将终之事。
是设幻化之诬词。
谤神仙之轻举者。
有是焉耳。
尝试论之。
真一既判。
元精肇分。
清气为人。
谓之三才。
皆禀妙于无。
成于妙有。
人之生也。
参天而两地。
与气为一。
天地所以长存者。
无为也。
人所以生化者。
有为也。
情以动之。
智以役之。
是非以感之。
喜怒以战之。
取舍以弊之。
驭努以劳之。
气耗于内。
神疲于外。
气竭而形衰。
形凋而神逝。
以至于死矣。
故曰委和而生。
乘顺而死。
率以为常也。
修道之士。
黜嗜欲。
隳聪明。
凝然无心。
淡然无味。
收视返听。
万虑都冥。
然后虚空生。
胎吻合。
自然观化之初。
穷物之始。
浩然动息。
与道为一矣。
与道为一。
则恣心所之。
从心所欲。
是非不能乱。
势利不能诱。
寒暑不能变。
生死不能干。
指顾乎八极之外。
逍遥乎六虚之表。
无所不察。
无所不知。
目能洞视。
耳能洞听。
亦能视听不由乎耳目。
何者。
神鉴于未然。
智通于无地也。
如此则世人之休咎寿夭。
富贵贫贱。
皎然在目。
岂待乎阴阳之数。
蓍龟之兆。
而后知之乎。
毛仙翁则其人也。
众君子歌诗志之。
序述赞之。
曷足尽仙翁之道哉。
因以神仙之事。
亦纪仙翁之功。
书之于卷末云。
通政元年丙子三月七日辛酉
杜光庭记。
仰山通智大师塔铭 晚唐 · 陆希声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自文宗朝。
大沩山大圆禅师居士养道。
曹溪心地。
直指示学人。
使入元理
天下云从雾集。
常数千人。
然承其宗旨者。
三人而已。
一曰仰山
二曰大安。
三曰香严。
希声顷因从事岭南
仰山大师洪州石亭观音院
洗心求道。
言下契悟元旨。
大师尝论门人。
希声为称首。
大师自石亭入东平
希声府罢。
冒暑蹑屩。
礼辞于岩下。
违师仅三十年。
师归圆寂
今者门人光昧专自东山来。
请予以文铭和尚塔。
予顷在襄州
有香严门人请予为香严碑。
己论三人同体异用之意。
其辞曰。
仰山龙从于江西
大安雨聚于闽越。
香严霰䨳于南阳
皆寻流得源。
同出异名之谓也。
达道者皆以为确论。
西域秘记。
达摩入中国。
当有七叶。
草除其首是也。
仰山韶州人
俗姓叶氏
仰承六祖
是为七叶。
曹溪心地。
拨去文字。
不使染着。
大师即以曹溪元旨印于大教。
莫不元符。
曹溪所云湛然常寂。
妙用恒沙。
圆明变化。
不可揆测。
此所谓一体异用者。
予以香严碑内巳曾论三师之旨。
故不得重言。
以俟知者。
今略解释。
以为塔铭。
大师法名慧寂
仰山日。
法道大行。
故今多以仰山为号。
享年七十七。
僧腊五十四。
国师忠和尚得元机境智。
曹溪心地。
用之千变万化。
欲以直截指示学人。
无能及者。
而学者往往失旨。
扬眉动目。
敲木指境。
递相效敩。
近于戏笑。
非师之过也。
然师得曹溪元旨。
传付学人。
虽与经教符同。
了然自显一道。
合离变化。
所谓龙从者也。
大师元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生。
中和三年二月十三日入灭。
大顺二年三月十日敕号通智大师妙光之塔云尔。
乾宁二年三月一日
力病撰铭曰。
六用如如。
合于太虚。
四大无主。
当归享土。
以家为塔。
终古永乐。
千载之后。
灵光照灼。
留题仰山大师塔院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岚光叠杳冥,晓翠湿窗明。
欲起游方去,重来绕塔行。
乱云开鸟道,群木发秋声。
曾约诸徒弟,香灯尽此生。
仰山加封记 五代吴 · 顿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九
中书门下牒。先据袁州刺史王安状申。
伏以当州名山古迹。南仰灵祠。
拟巨岳以齐高。耸偫峰而迥出。
福流一郡。威播四方。
凡有启祈。无不响应。
顷以本州郭内。频遭灾火。
人户不安。苗稼亢阳。
泉源涸竭。遂虔诚祷祝。
专诣殿堂。乞火烛顿销。
人心宁帖。及希降于雨旸。
遂许具状申闻。伏见此庙七郎。
先朝天祐十一年内封感胜侯礼部尚书。九郎封司农少卿
既灵异以昭彰。宜迁崇于爵秩。
伏乞特加封赠。庶助境疆。
冀祈雨顺风调。永保鸿图帝业。
伏候指挥者。奉敕。
民为神主。神乃民宗。
苟有昭彰。谅宜封赠。
袁州仰山。宅于万仞。
奠彼一方。秉聪明正直之风。
纳黍稷馨香之荐。无所不应。
有感则通。矧乃本州。
列其灵祐。乞加旌奖。
以福蒸黎。赠礼部尚书感胜侯萧某宜加赠尚书右仆射
进封广惠公。赠司农少卿萧某宜加赠工部尚书
封昭灵侯。其所赠公侯。
仍下所司。准令咸制造冠裳等给赐。
牒至准敕故牒。顺义五年十一月三日记。
逍遥咏 其六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道者强名立(原注:道本无名,强名曰道。既为万化之祖,爰开众妙之门。始一气以混成,终三才而定位。触类而长,何莫由斯。),清虚隐显深(原注:清虚之理,隐显相生。彼我玄同,逍遥自得。)
欲行千里路(原注:千里之程,起于足下。万殊之变,唯道是归。),别探一般心(原注:真一之心,玄之又玄,以其无为之功大也,虽日用而不知,是得言乎别探矣。斯亦强而名之。)
景象空天远(原注:景中之景,象外之象,邈彼真空,明兹妙理。其或懵而求者,犹天之远,安能及哉。),何劳意马寻(原注:既昧真源,徒奔意马,沈剑刻舟,劳而无益。)
玄谈通智(原注:极玄妙之谈,本智慧而通也。),曩劫至从今(原注:夫圣人之心,凭智慧之照,得玄元之妙用,悟虚无之至理。则曩劫至今不为远也。)
逍遥咏 其十三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飞腾自在莫教赊(原注:鍊彼金膏,调兹玉液,虽飞辉腾彩,自在相鲜,而勿令踪迹有赊远也。),坎女离男共一家(原注:九还之妙,七反之门,太阴以坎女彰名,太阳以离男标位,既长养发生之道无外,是曰一家矣。)
无碍逍遥通智(原注:盈虚消息,动静旁通,无碍则随机入妙,逍用则触类资玄,故咸通于智慧也。),将求利乐勿须誇(原注:夫体道居中,凝神太极,本期利乐于世,宁须誇衒于人。)
灵根就看和春雪(原注:万化通神,灵根俨若,冥心大鼎,就看孤标,举体轻明,宛和春雪。),神室之中有绛砂(原注:旦品鼎位,神室在中。一九气以弥精,统三才而益著。故能成斯上药,就彼绛砂。)
彼是彼非堪可重(原注:道无所是,理无所非,是非双遣,何可轻焉,)常娥倚树笑唅呀(原注:仙桂摇辉,常娥笑倚,颇尽逍遥之兴,实由至药之功。)
中和胜相院记1067年9月1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四、《黄氏日钞》卷六二、《成都文类》卷三八、《文编》卷五七、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
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
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
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
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
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
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
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
计其利害,非侥倖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
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
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
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
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
摄衣升坐,问荅自若,谓之长老
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
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
吾游四方,见辄反覆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
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
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
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
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
因是与之游,甚熟。
惟简则其同门友也。
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
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
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槩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
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寄兴 清 · 刘大观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玉磬山房诗集卷九
寻绎花香通智慧,茹含书味养肝脾。
阴晴逐序分寒暖,枢纽何人为转移。
巢燕夜来通缱绻,洞猿疲久畏驱驰。
寂寥人有天机在,说与寻常恐未知。
净光大师行业碑淳化三年 北宋 · 钱易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螺溪振祖集
南山奇,甚东西北山,其高深幽远,便释者栖。
钟于台,台连四去千万山,复又宏閟窈窕,如非人可以止者。
昔我智者坐此山以著书,故得名教。
智者没,释来习其教,得其旨者,累累有之。
易生于越,闻师之事甚异。
师胡氏,家温永嘉,三世习释书。
母郑氏,既娠不食肉。
生五六岁,与群儿戏于门。
会三释者被远游具,由是道而遇群儿。
一者抚师之顶曰:「汝有奇相,当为吾门之达者」。
既去,三愿有羡声。
自后复授释书,拜释像,如无为人事者心。
年甫十二,投温之僧子安,为浮屠氏。
勤谨明利,得尽弟子礼。
安器之,授经所谓《法华》者。
期月周诵。
其起居宴坐也,绰绰有古佛之威仪。
十九始去须发,为比丘具矣。
乃之,授《毗尼》于清律师三载尽极其道。
又南之天台通智者教,师承耸、广二公。
一旦手《法华本迹不二门》,至「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因顿悟佛心,汗落如雨。
不数月登座衍说,坐二师于听徒中,了无愧色。
每入大藏采一经,未尝别考科疏,随意而讲,涣然冰释。
寻有去山意,止者尽台人,皆不能。
时广顺中也。
忠懿叔父领大元帅开府浙水,闻之,坚止勿他往,授以释署净光大师
三让授受不施,方建法华道场。
六时行释事,昼夜不怠。
甲子,居螺溪讲导,事如道场。
吾叔大元帅供施日至焉。
丁卯下台,寓开元东楼
春雨连日,一夕有梦,若告楼垝。
及旦迁他所。
是夜大山颓,击楼堕,免者将百人。
早岁吴越不雨久,而吾叔命使求祷之。
师领其徒,诣巨潭覆钵作祷,而暗有咒语。
食久,潭中为风所激,恍有物自水中起。
回不半道,大雨连下,周境谢足。
又尝危坐居室,有童子服山人衣,形体瘠陋,持竹器,以土养小,跪于室前。
师徐询之:「尔何来也」?
答曰:「华顶遣送松栽」。
言讫,遗竹器于地,忽尔不见。
师潜谓其徒曰:「此山神也,吾当别住道场」。
后创螺溪教院之前谶也。
凡道南险者,首称天台石桥,下临万仞,飞泉四射,危滑欹侧,状如横虹。
师尝夜度,有光前导,如列炬掷火,皆不知其来。
又好修坏像,多获古物,若有符契。
因得咸通六年中书,即当时僧希皎誓文,愿复生此,以童子出家,传大法首。
众谓师之前身,如许元度事。
师昔在四明育王寺,梦登上方,有宝幢高座,大署曰文殊台,而阑楯围络,趋不能入。
上有菩萨,手自相引,坦然可登。
复觉是身与菩萨之体,泯合无二。
癸未年,上使内侍省官与台守入山谋建释舍,坚请师受菩萨戒,自称弟子
师凡与台人授戒,有舍屠宰而执经论者,有不血食者,有至死不言杀者,有投高死而发愿者,有弃妻子而求为浮屠人者,有入山一步一礼,血垂于额者,有火一臂一指以供佛者。
呜呼!
大音一举,应者千谷,非发有所跻,其孰能通其大小乎?
丁亥冬十有一月四日疾终,右胁而卧,神往形具,端而有生。
其徒树龛室于方丈,台人之恸,若丧所亲。
后五年易葬地,身体不坏,芳香蓊然。
此非释中达而异者乎?
师名义寂字常照,俗寿六十九,僧腊五十。
先是,太平兴国中,诏今左街首座西京教门事宁公手传高僧,状师之迹。
易夙昔好善,常欲笔奇闻以申诲。
始熟师之事绩,而又得之门人仲休授书一通,参对辩正,皆符旧文。
易无似人耳,三为休之请立师之碑,退以书让不克,又虑好事因循,失于纪述,乃稽首作礼,谨著是辞。
铭曰:
教敷徒仪,徒为教主。
愈明,徒诞自侮。
明则契圣,感以从真。
侮则徒咎,咎非教沦。
伟哉吾师,达明契圣。
坐台指人,学及古性。
生异其迹,死奇其尸。
南哗是闻,俾徒勤思。
师徒伊谁,克完厥守。
佩于永年,勿诞以咎。
仰山瑞禾图及宋大雅十三章表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正德《袁州府志》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三、康熙《宜春县志》卷一四、乾隆《袁州府志》卷三○、道光《宜春县志》卷三一
臣近上表,进袁州仰山瑞禾
盖《春秋》书大有年,乃鲁国一侯之事;
今天下稔而祯祥发于嘉谷,则《春秋》所书,何足道哉!
伏蒙圣恩,赐以诏答。
宸翰天文,辉炤部室,温词德意,沦浃肌体。
臣窃于《天保》之诗,君能下臣以成其政,故臣能归美以保其上,垂之六经,照之万世。
臣拜首稽首,对扬睿圣之丕显休命,谨绘《瑞禾图》,作《宋大雅》十有三章,缮写如右,上表以闻。
望委本州曹官管勾修盖袁州仰山景祐二年六月 北宋 · 李咨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二(第一册第七六五页)
袁州仰山宇破损,州民缘化钱一二千贯,即无主领,望委本州曹官管勾修盖,量差兵匠应副。
古塔记 唐 · 李知元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七
天下湘山祖师圣化主人无量寿佛入寂几十霜矣。奉遗命以肉身垂化。
及今浮图成。奉佛出龛入焉。
圣貌如生。毫光时现。
真世希有事也。佛降神天寿之乡。
垂像五华之地。珠投周室。
钵出径山。法讳全真。
别号宗慧。先年云游至县。
选胜湘山。结茅为院。
名曰净土。十力神圆。
通智足。慈育万有。
道济百灵。不扰人天。
耕畬自给。处世说法。
利益无边。来者如归。
视道若咫。太和之末
沙汰僧尼。会昌五年
焚毁刹院。佛以觉照。
先事深藏。风移益高。
挺然独立。衣冠殊制。
名号不伦。衣曰无量寿衣。
冠曰真空法冠。髭发不剃。
老少不常。不念经。
不礼佛。乃自号真空法身周主人。
又尝谓修行犹落色空。见我所以超凡。
透色空。过真空。
乃入无量量。绝无无量。
那得非无量主人。大中初
佛教重兴。兼苦旱久。
邑人乃入覆釜。迎佛还山。
雨旸时若。物和岁丰。
民安其生。俗蒸以变。
盖居然一极乐国也。制教十二部。
部十二卷。命曰遗教经。
又其徒汇录湘山百问行世。咸通八年二月初八日辰时
忽召众。谓无色天请吾设法。
既而偈毕。趺坐而逝。
遂卜于山之中峰布台下。建院迎龛上供。
踰二七夜。放白毫相光十一道。
光中现十有一佛。如是者弥月。
乾符甲午夏刘相公瞻从驩州召还。
湘源。以佛与同郡。
诣院供香。见紫云回翔其上。
蠲缣一笥。助修浮图。
于是净土院三会长遍募诸方。就供所地。
庀材鸠工。经营两载。
乃峻厥役。官僚信士。
大集斋供以庆之。时则乾符三年岁次景申二月己酉朔十二日庚申也。
知元滥蒙众请。据事直言。
石塔门。永播终古。
蔡敬夫澧州以诗见寄和之 其二 明 · 钟惺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隐秀轩集
俗本非一情,复何关吏牍。
俗亦不必逃,君情岂易俗。
盘错鍊神明,往来弥幽独。
出兹慧寂心,恤此一路哭。
朝廷与四方,标本相离属。
急则治其标,标润本亦沃。
民矧邦之本,易动患迟速。
厝火积薪下,徙之赖良牧。
素食长安中,手口皆拘束。
岂如当一面,犹可舒臂足。
贱子本薄劣,斟酌才与福。
调燮力不胜,枢衡年已促。
矢心在一麾,犬马犹堪服。
君才难如此,矧乃予朴樕。
谅秉翼翼心,如临渊集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 · 裴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彻。
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
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
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甚矣众生之迷也。
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尔。
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
觳觫而自投于笼槛。而不自悲也。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
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得證。于是称法界性。
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
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而證法界也。故此经极诸佛神妙智用
彻诸法性理事。尽修行心。
数门户真。可谓穷理尽性者也。
然此经虽行于世。而罕能通之。
杜顺和尚叹曰。大哉法界之经也。
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见其法哉。
吾设其门以示之。于是著法界观。
而门有三重。一曰真空门。
拣情妄以显理。二曰理事无阂门。
理事以显用。三曰周遍含容门。
摄事事以显元。使其融万象之色相。
全一真之明。然后可以入华严之法界矣。
然此观虽行于世。而罕能入之。
有圭山禅师叹曰。妙哉法界之门也。
自非知枢钥之浅深。识阃闑之广狭。
又何能扣其门而入之哉。于是直以精义。
注于观文之下。使人寻注而见门。
得门而入观。由观以通经。
因经以證。朗然如秉炬火而照重关矣。
或问曰。法界真性。
超情离见。动念则隔。
彊言则乖。世尊欲令众生悟自身之法体。
何必广说而为华严。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法界万象之真体。
万行之本源。万德之果海。
故如来演万行之因。华严以本性而显示。
诸佛證法性万德也。故九会之经品。
品有无量义。或刹尘数。
因地行愿。或恒沙数。
果位德用。行布差别。
无阂圆融。故佛身一毛端。
则遍一切而舍一切也。世界尔。
众生尔。尘尘尔。
念念尔。法法尔。
无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證此本法。
故能凡圣融摄。自在无阂。
纳须弥于中。掷大千于方外。
皆吾心之常分尔。非假于他术也(原注世人见说诸佛菩萨神变必谓假于他术或谓虚诞之辞此二疑皆非也若言假于他术者岂可圣人动不合理而假妖怪以惑人哉若言虚诞之辞者魔妖精魅尚能神变况法身圣人独不能为之哉)
由是观之。则吾辈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
岂非甚迷甚倒哉。然则华严称法界而极谈。
犹未为广也。问曰。
华严理深而事广。文博而义元。
非法身大士。不能證入。
今数纸观文。岂能尽显之哉。
若观门以文略义广为得。则大经以文繁义局为失矣。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欲睹宗庙之邃美。望京邑之巨丽。
必披图经而登高台。然后可尽得也。
不登高而披图。则不可谓真见。
不披图而登高。则眊然无所辨。
故法界具三大。该万有。
性相德用。备在心不在经也(原注如宗庙京邑之美丽在城中不在图上)
明因果。列行位。
显法演义。劝乐生信。
备在经不在观也(原注如宗庙之远近街衢之阔狭在图不在台)。观者通经法也(原注入观通经以證性如登高台披图而望京邑也)
文者入观之门也(原注如高台下有门得其门然后可升也)。注者门之枢钥也(原注台高门深非善用枢钥者不能开也)
故欲證法界之性德莫若经(原注性德广大非经备说不能尽也)。通经之法义莫若观(原注法义虽广不出三重法界非观不能入也)
入观之重元必由门(原注观境幽深无门不可入也)。辟三重之秘门必由枢钥。
夫如是。则经不得不广。
门不得不刺矣。然则其门何以为三重。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
内为筋骸所梏。外为山河所眩。
故困踣于迷涂。局促于辕下。
而不能自脱也。于是菩萨开真空门以示之。
使其见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
见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
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阂。泯智解而心境俱冥矣。
菩萨曰。于理则见矣。
于事犹未也。于是开理事无阂门以示之。
使观不可分之理。皆圆摄于一尘。
本分限之事。亦通遍于法界。
然后理事圆融。无所挂阂矣。
菩萨曰。以理望事则可矣。
以事望事犹未也。于是开周遍含容门以示之。
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
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
然后一多无阂。大小相含。
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
问曰。观文有数家之疏。
尚未能显其法。今略注于文下。
使学者何以开心目哉。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观者见法之智眼。
门者通智眼。今见法之门。
初心者悟性之智虽明。不得其门。
则不能见法。此文即入法之门矣。
但应以智眼。于门中观照妙境。
若别张义目而广释之。是于门中复设门也。
又此门中。重重法界。
事理无边。虽百纸不能尽其义。
徒以繁文广说。芜没真法。
而惑后人尔。且首标修字者
欲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心慧既明。
自见无尽之义。不在备通教典。
碎列科段也。然不指而示之。
则学者亦无由及其门。故直于本文关要之下。
随本义注之。至其门已。
则使其自入之也。故其注简而备。
不备则不能引学者至其门。不简则不能使学者专妙观。
夫观者。以心目求之之谓也。
岂可以文义而至哉。问曰。
略指其门诚当矣。吾恐学者终不能自入也。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求道者必资于慧目。慧目不能自开。
必求师以抉其膜也。若情膜未抉。
虽有其门。亦焉能入之哉。
纵广何益。问曰。
既遇明师。何假略注。
答曰。法界难睹。
须依观以修之。观文难通。
须略注为枢钥之用也。惑者稽首赞曰。
入法界之术。尽于此矣。
十二时 其三 圣教佛本行赞十二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真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五
平旦寅。太子因中是佛身。
本有三十二相好。神通智慧异诸人。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五(一○六二)
珠泉 明 · 马之骏
 押感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四山奔奔峭,有泉洌其坎。
潜蚌非一源,欲掇不可揽。
空岩匣作镜,细草绿成毯。
浮阳上郁蒸,颓照人愁惨。
靡靡戏藻活,的的金沙糁。
鳞介各生成,巨细自相啖。
琴樽寄幽讨,亭桥架澄澹。
岸植滋琅玕,础影倒菡萏
静堪通智慧,莹取析肝胆。
徙倚生群阴,俯仰辏诸感。
月怯宿禽堕,风疑林兽喊。
车马尚劳劳,将发更周览。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泉部
韶州重建东平山正觉寺皇祐元年四月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武溪集》卷七
诗人之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盖言上下至也。
翔极于高,潜极于深,则性之适矣。
山林之士,岂不乐夫旷远哉?
湘之南、峡之北,山莽连属,而韶居其交,东平为其望山,富乎高深者也。
剪荆构宇,靡详厥初,旧传《韦宙大夫碑》云:刘总尚书出家于此,赐号大觉,较其年名地域,乃与本传不同。
会昌之世,例蒙摈毁。
咸通中知宗大师慧寂再肃僧仪,恢复兹地,四方来学,缁褐千人。
师前住仰山,时号小释迦者是也。
门人道圆,扣阍奏牍,以东平胜地、知宗名流,兴复灵境,愿颁敕额。
乾符二年,锡名弘祖禅院,改赐澄虚大师并紫方袍以宠之。
及其委蜕,谥曰智通,塔曰妙光。
刘主因之,尝割曲江丰乐乳源、龙归三乡民租以赡堂众。
国家题期五纬,敷佑四海,出日入月,罔不率服,野无屯师,里无暴征,吏良政清,人用休息,故摄心奉佛者,沛然有馀力矣。
然而作大饶益、兴大功利,建造崇立,显扬佛事,茍非戒行涓洁,众所钦瞩者,其成之固亦难矣。
开宝中刺史潘公怀裕尝择名德,而绩用弗成。
至道中,火禁弗严,郁攸为患,尺椽寸瓦,煨烬无馀,本寺徒弟,徙厥基而新之。
咸平元年敕赐正觉寺额,然纲领不振,膏腴之土侵牟者殆半矣。
天圣初,州命礼僧绍登恢隆祖席,缉复未完而顺寂焉。
提点刑狱林公升酷好禅学,遂请今禅师得彬开堂续灯,景祐五年也。
彬师化州石龙人,儿童戏玩,即好经梵之声,少年游方,遍参尊宿,得法要于庐山罗汉院祖印大师,侍执巾瓶,十有八载。
屡赍山仪,中闱进贡,朝士称其机捷。
既受众请居山也,到山食讫,即召田客具畚插寻知宗故基,断结庵,以闻于州,符报从之。
明年,尽复嚚人侵地,籍所馀以募梓人、瓬人,伐材埏埴,不烦而备。
噫!
佛氏之制闳矣,像有鸱屋,堂有猊座,人不以为忲;
画楹而居,击钟而食,人不以为侈;
天为兜率,山为补陀,人不以为诞。
施者惟恐不得丰其用,匠者惟恐不能肆其巧,金仙之权,何其盛哉!
先是,山去民居三十里,指四峰以为境,东名灵隐,南曰大雄,西号月轮,北为狮子。
知宗尝聚学徒千馀,故其制度得以闳肆,穷毫溢楮,所不能既。
若乃禅机祖学,缁素所推,名木奇树,方俗所异,非关兴构,阙而不录,第志岁月而已。
皇祐元年四月日记。